今年是我國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建交75周年。海螺水泥于2011年進入印尼,并扎根當地,十多年來已累計在印尼投資超80億元,水泥產能達1200萬噸/年,在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,還促進了民心相通、文化交融。今天,區域巡禮系列宣傳,小編邀您走進海螺水泥印尼區域。

海螺水泥首個海外工廠——南加海螺
? 綠色賦能,讓水泥廠成為“生態伙伴”
在傳統觀念里,水泥行業時常被貼上“高污染”的標簽,但走進海螺印尼的各個工廠,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的場景卻徹底“顛覆”了當地人的認知。海螺工廠綠樹掩映、湖水靜美,工廠與山水相互映襯宛如花園,廠區里生產現場忙忙碌碌,卻沒有廢氣污染,道路上水泥車輛來來往往,卻不見灰塵彌漫。海螺水泥進入印尼后,把國際先進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帶到了印尼,熟料生產能耗大幅下降,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統更是實現了“一人操控整條生產線”。海螺先進生產線保證了優質的產品質量,成為當地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的重要水泥供應商,印尼青山工業園、巴厘巴板高速公路、明古魯發電站、哥倫打洛燃煤電站、爪哇島7發電站等一系列大型工程,均使用的是海螺水泥。

使用海螺水泥建設的印尼爪哇七發電廠
在海螺水泥印尼各公司的礦山,開采后的石灰石礦區通過階梯式復墾,種上了印尼本土樹種,綠化率超過90%,儼然就是一座小公園。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是中國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之一,海螺把這套技術帶到了印尼,據悉,一家工廠每年可以通過捕捉廢氣發電近1500萬度,減少煤炭使用5.6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.5萬噸。北蘇海螺外籍員工Christo Fabio負責公司日常環保工作,他很自豪地說:“我們的海螺工廠美麗整潔,每年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,帶動了我們國家的綠色發展,保護了我們的環境,我很榮幸也很自豪在海螺上班。”近年來,海螺的多家工廠也被印尼國家評為“印度尼西亞國家綠色工廠”。

印尼國家綠色工廠證書

風景秀麗的西巴海螺
? 本土共生,一座水泥廠帶火一座城
人才“造血”:從農民到維修專家。扎維是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的一名普通農民,以前的他,靠種地為生,為謀生計閑余時四處奔波、打零工,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。南加海螺投產后,他在公司做起了維修工,經過公司的不斷培訓培養,現在的他已經成為了公司的機械維修骨干,重要設備的維修已經游刃有余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維修專家。現在,扎維有了穩定的收入,孩子讀書和生活都有了保障,一家人其樂融融。數年來,海螺水泥印尼各公司始終堅持“本土化”策略,尊重當地員工的文化、宗教信仰、風俗習慣,利用一對一培訓、輪崗培訓、專業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,不斷加強員工綜合技能培養。當前,區域綜合本地化用工比例已達90%以上,累計培養了超過370余名當地的基層管理人員。

選派優秀外籍管理骨干赴中國培訓

廣泛開展印尼籍班組長培訓班
社區“蝶變”:從貧困村到商業街。距離工廠2公里的innobono村,曾是印尼北蘇省一個較為貧困的村子,村民大多數以種植水稻為生,經濟收入有限。隨著海螺基地的投產,村里青年到海螺公司做起了產業工人,老人婦女在家一邊帶孩子,一邊開著百貨店、洗車店和餐館。北蘇海螺投產后,在北蘇海螺工廠門口,陸續建起了5家餐館、3家汽修店和2個商超,工廠門口形成了一條綜合商業街。位于北蘇海螺工廠門口的烤魚店,已經成為了當地明星餐館,過往車輛總要到店里嘗嘗烤魚的味道,“我原來種水稻,年收入不到600萬印尼盾(約3000元人民幣),現在開烤魚店,一月就能賺800萬!(約4000元人民幣)”。村民布迪(Budi)興奮地說。
文化融合,建立中印尼友誼紐帶
近年來,海螺水泥印尼各公司不斷深入國際教育,與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,建立了“魯班工坊”,與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合作,累計開辦了3期海螺水泥國際留學生培訓班,培養了近50名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。2024年5月,印尼北蘇省省長奧利在“印尼海螺國際訂單班”留學生座談會上,頻頻為海螺水泥國際留學生培訓班點贊。學成回到故鄉的Panji,現在成為了北蘇海螺一名專業技術員,日常負責礦山開采工作。Panji說,“感謝海螺水泥,讓我從一名普通學生成長為一個有學歷、有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,我很感激海螺,不僅讓我開闊眼界、獲得技能,還讓我有機會將所學知識貢獻給自己的國家。”

選送國際留學生赴中國學習
面對文化差異,海螺水泥主動融入印尼當地,消除中外員工間的文化藩籬。印尼齋月,各公司發布“齋月小常識”,普及齋月知識和文化習俗,中方員工向印尼人員道“Selamat Idul Fitri”(開齋節快樂);圣誕節,組織開展足球賽、羽毛球比賽,增加中印尼籍員工交流,豐富員工業余文化生活。開齋節,公司按當地習俗舉行開齋節儀式,向印尼籍員工送上開齋節大禮包,分發開齋餐。中國端午節,邀請印尼籍員工共同包粽子,品嘗美食。你來我往間,是美食的味道、文化的味道、更是融合的味道,雙方彼此的信任感在增強、認同感在加深。
一些外籍職工表示在海螺工作期間認識了不少中國朋友,也提升了自己,豐富了人生的經歷,讓他們看到了“中國智慧”和“海螺力量”。印尼國貿公司總經辦人事主管Shella,一個自稱“把自己‘嫁’給了中國”的雅加達姑娘。與海螺結緣12年,親眼目睹了海螺在印尼的發展歷程,見證了“一帶一路”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。“與中國同事早就成為了朋友。”“中國同事們的真誠、友善,讓我喜歡上中國,喜歡上了中國文化,喜歡上了這里的人。”Shella開心地說。
此外,還有一些長期在海外工作的中國小伙,也已在當地娶了印尼姑娘,他們一起工作、一起生活、互相照應,兩國員工喜結連理、文化共融,攜手展望美好未來,譜寫了動人樂章。

文化相融的印尼籍員工
今年3月,位于印尼巴布亞省的西巴海螺公司走進當地小學,為孩子們送去了文具、食品、足球等。同時,當地員工用印尼語組織開展了知識競賽。活動結束,孩子們紛紛開心地與代表團成員握手擁抱、合影留念。這一刻,雖語言不通,但心靈互通,他們用行動表達著心中的感謝:WE LOVE CONCH!WE LOVE CONCH!“每年兒童節,我們都會到當地學校開展慰問活動,給孩子們贈送學習用品,很多印尼籍員工的孩子就在當地學校讀書,這對他們來說,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幫助,這不,今年,我們又收到不少來自印尼籍員工家庭的感謝信。”西巴海螺公司負責人說。

到周邊小學開展幫扶慰問
從“走出去”到“融進去”,海螺水泥用10多年時間,交出了一份“本土化運營”的高分答卷。站在中印尼建交75周年的新起點,海螺水泥印尼區域負責人表示,將繼續秉承“海螺水泥助力建設美好印尼”的理念,共同譜寫合作共贏的新篇章。